治原料药价格暴涨 反垄断与调结构需并行

发布人:中国国际商会 发布时间:2018-08-11 来源:

  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一则预警通知,涉及81种不能正常供应配送的药品,其中:12种药品由于原料、企业生产线改造等原因而造成产能不足;13种药品由于采购不到原料而停产;17种药品以原料药价格上涨、中标价格低为由不能正常供应。


  17种药品因原料药价格上涨,导致药品采购出现预警,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比这更夸张的,是原料药价格的上涨幅度。据报道中浙江某药企的负责人透露,像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主要用于鼻炎、皮肤黏膜过敏及缓解流泪、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价格一个月涨了57倍,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苯酚更是从230元/kg涨到23000元/kg,涨了99倍。原料药如此大的涨幅之下,部分药品采购因为中标价格低而导致无法正常供应,显然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原料药企业如此疯狂涨价的底气来自哪里?从业界的现状看,主要就是垄断。如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透露,我国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原料药生产掌握在特别少数的生产企业手中。而根据原料药对制剂生产厂商的对应比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足见其对制剂市场的支配力。当原料药生产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价格暴涨自然就有了现实支撑。


  事实上,对目前原料药供应的垄断局面,国家主管部门也并非没有干预行动。如去年年底,发改委以公告形式发布了《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明确短缺药品和原料药领域各类价格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违法性认定以及价格垄断协议的豁免条件等,并提醒相关经营者不得就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实施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违反《价格法》的行为。


  甚至,早在2016年,发改委就对三家药企进行了合计达260万元的罚款。只是问题在于,对于垄断行为的查处,一还存在标准界定上的模糊之处,真正启动垄断调查并不易,二是相关处罚力度仍明显偏低,国外反垄断惩戒中的巨额罚单并未出现。这就导致,垄断企业被查的风险与成本,都大大低于涨价带来的暴利。如此监管环境下,原料药的涨价步伐当然难以止息。


  除了要对垄断企业开展事后的惩戒,从相关制度上反思原料药的生产为何会形成垄断局面,同样很有必要。此前有媒体报道分析,原料药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是造成原料药垄断地位的元凶。比如,原料药生产企业从建厂到拿到药品GMP证书,其间所要投入的财力、精力,都远非一般的企业所能够承受。这一状况,必定造成挤出效应,令可以生产原料药的企业数量大为减少,从而从源头上提升了垄断的可能性。因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原料药生产的市场门槛,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原料药生产中来,或许是抵消市场涨价冲动不可回避的一环。


  当此之时,价格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相关原料药生产企业的价格监控力度,对违规企业施以应有的惩戒,帮助原料药价格回归正常水平,打消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同时,要着眼于长远,从审批制度和药业政策等方面,改变药业生产上下游严重失衡的局面,激活和健全药业生产的市场生态。这套组合拳,对于当前解决抗癌药、廉价药等短缺问题,同样必不可少。


  原料药价格暴涨的过程,已经持续了数年,对其“医治”,既需要重典治乱的魄力,也有赖从源头上调理药业生产市场结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