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外交”?英国智库驳斥

发布人:陈嘉彬 发布时间:2020-09-04 来源:央广网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士及媒体刻意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编造“债务陷阱外交”等论调,并借西方话语权持续炒作。当今世界,各国休戚与共,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际上,只要秉持客观立场进行调查,就能发现“债务陷阱”论完全是无稽之谈。近日,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题为《破除“债务陷阱外交”迷思——沿线国家如何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长篇报告,其结论是:有关“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有误,相关项目遵循的是经济学逻辑,而非地缘政治。本报对该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摘编。

        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广泛认为是一项地缘政治战略,目的是在欧亚大陆甚至整个世界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秩序。这种典型看法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一项深思熟虑的大战略”,旨在“重夺在亚洲的地缘政治主导权,挑战美国主导权及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

        中国抗议说,这类看法歪曲了中方善意的政策。但在西方决策层——尤其是美国,前述观点仍然不胫而走。事实上,中国常被说成在推行“债务陷阱外交”:诱使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同意提供不可持续的贷款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当这些国家遇到财政困难时,北京就可以攫取资产,从而扩大战略或军事影响力。该说法源于2017年新德里一家智库有关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评论,后被媒体和全世界的高级政策精英一再重复。

        “一带一路”基于经济,这体现在管理上。获批的项目遵循经济学逻辑,而非地缘政治。相关的对外投资甚至与北京有些笼统的“一带一路”政策文件中概述的六条“走廊”不相一致,而是高度集中在东亚和发达经济体,且非“一带一路”项目投资的增速更高。

        那些坚持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待“一带一路”的人,可能会承认上述经济动机,但他们仍然称中国在利用“经济治国术”来追求战略目标。然而,如果将“战略”理解为确定具体的目标,并有一套如何实现目标的策略,有对具体行为者的明确指导及充分的资源投入,那么“一带一路”显然不符合这些条件。

        中国的发展融资体系一直是由接受国驱动的,项目通过外国政府的请求而正式启动。中国政府经常强调这一点,以区别于传统捐助方所提供的发展援助。相应地,我们必须考虑接受方在影响“一带一路”方面的作用,而这一点在“债务陷阱外交”论中被忽视了,或者被悄悄地否定了。

        即便中国有一个全球互联互通的“大计划”,明确列出了它为推进其地缘政治大战略而希望建设的所有项目,它也无法强迫其他国家在本国接受有关项目。只有接受国表示同意,中国国有企业才能在该国承接项目,保障运营,提供贷款。自然,接受国只会支持那些符合本国需求和利益的项目。中国明确承认这一点,并强调“一带一路”应通过双边对话来推进,以便将中国的商业利益“融入”接受国的“发展战略”。单从这一点看,“一带一路”就根本不可能按照中国的单边战略展开。

        其他国家政府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可能是出于需求、贪婪或两者皆有。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基础设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世界银行估计,到2040年,全球需要9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预计缺口为18万亿美元。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呼应的是一种真正的需求,而西方和多边发展机构几十年来忽视了这种需求。

        需求、贪婪以及相关的政治斗争,往往压倒合理的规划,产生了经济可行性可疑的项目,从而造成严重的政治、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评估项目可行性的能力有限,官僚机构的细密程序往往不敌强大的利益集团。
斯里兰卡和“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