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中一带一路建设蓄势赋能谋长远

发布人:陈嘉彬 发布时间:2021-06-04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大国关系变化及新冠疫情蔓延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挑战,如何在变局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上,与会嘉宾在“丝路国际联盟大会: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由贸易”论坛环节,就相关问题建言献策。

        据悉,国际金融论坛2003年10月由中国、美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交流和研究机构。

        聚力推进

        面对疫情冲击及加强多边主义合作的呼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适应了时代发展及全球治理变革的需要。在IFF副理事长、澳门特区经济财政司前司长梁维特看来,未来各方应加强在经济、金融、医疗、健康等各领域的合作,共建开放共赢的多边全球治理机制。

        葛洲坝集团董事长陈晓华表示,历史已一再证明,在面临危机与挑战时,各国唯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共同参与生产价值链分工,全面加强协调合作,才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他认为,在国际合作中,不应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应坚定不移地加强全面合作,协调推进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要推动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各异的各个国家开展合作,需要一个具有参考价值、可控、可操作的创新机制。梁维特表示,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可以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跨制度融合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促进治理创新的实验点,并以澳门为抓手,重点推动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创新发展,有助于探索将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与国际规则标准及不同的经济模式有机结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海外华商可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民间使者和推动方。”印尼中华总商会常务副总主席兼执行主席张锦雄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海外华商已经在驻在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且很多华商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及项目落地的实际推动者和参与者。未来,可以更多发挥海外华商在各自驻在国与中国之间的“桥梁”作用。

        “输血”基建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显示,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约74万亿美元,平均年需求在3.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量的4%。基建投资的巨大需求将极大刺激疫后全球经济重振。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够缩短区域经济距离,减少地理分割,提升经济密度,为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但不容否认,“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存在基建与工贸脱钩、基建超前发展无法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陈晓华建议,可以借鉴在2018年第54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首脑峰会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提出的矿、电、冶、工、贸联动发展的模式。

        该模式通过统筹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矿山冶金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基地建设以及园区货物贸易,可以形成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部分沿线国家债务高企、投融资受限、工业体系不健全、造血功能不足的背景下,是一条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同时,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金融创新并引入社会资本的需求也较为紧迫。

        “受全球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参与体制机制不完善、金融规则不兼容、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部分国家法律制度缺失等影响,国际金融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近几年全球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总体趋于保守,融资模式创新和参与增量项目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一带一路’投融资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陈晓华指出,由于部分沿线国家政策保障能力较弱、金融稳定程度较低、营商环境较差,加上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相对偏低,在政策性金融整体收紧、商业性金融严控风险、私营资本导入机制缺失的当下,需要各方携手研究加强金融产品供给侧创新,提升国际资本参与意愿,畅通私营资本进入通道,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护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