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23所5G通信材料生产线完成首个百万片批产订单交付
发布人:华燕 发布时间:2021-09-03 来源:航天科工集团
近期,二院23所航天微波磁电事业部成功下线首批投产的200万片5G通信材料并交付用户,标志着5G通信材料产能建设目标顺利完成。5G通信材料作为23所“百亿产业”的重要支撑,自立项以来就备受重视,二院党委领导多次到生产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为了该订单的顺利完成,航天微波磁电事业部的材料专班从永定路奔赴易县产业园,专注5G通信材料的规模化生产。
主动请战的那些人
为确保生产订单按期交付,事业部5G材料专班提前做好材料生产人员在永定路产线和易县产线的合理分配或轮转,保证两地任务能够同时顺利进行。
材料生产组组长全程参与了易县产线的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多名员工主动请战易县,厂房的生活配套还不是很完善,但大家一驻扎就是几周甚至一个多月。
永定路“留守”的人员面对的则是人手少了四成、任务丝毫未减的局面,深度挖潜工作潜力、加时加量保障各项批产任务进度,成了“留守”同事的主题。
而有的人则要两头奔波,来回进行北京、易县两条线的工艺优化和工艺检查。
材料人员虽然分战两地,心却想在一处:易县人员为了早日完工回永定路支援型号生产,一个多月来都是早晨6点多开工、晚上7点多收工的全周无休工作制,比“996”还要辛苦。而永定路的人员为了让易县同事全心奋战5G通信材料,自觉执行着“887”工作制,力保任务节点。
严密配合,共同担当
5G通信材料生产线涉及10多道工序,生产设备来自多种不同厂家,型号也不同,首次运行之前,要进行设备状态的确认和开机试运行,以确保每个设备状态正常、各个设备之间配合顺畅。
试运行时,设备还是存在诸多磨合上的问题,在技术人员的远程指导下,现场处理调试;在气、电、水等条件能力的联动中也存在不少需要微调的地方。面对这些困难,事业部的材料专班与所内各个部门,特别是技保处的同事一道,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共同完成了很多现场的改造与调整,使得生产线的各设备得以严密配合、精密运行,首次投产任务得以顺利进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手头的几百万片订单和即将签约的新订单的快速响应,事业部材料专班在年初就已将未来可能用到的各种原材料,准备妥当。生产所用各类耗材也在物资、技保等部门配合下,逐一配备齐全。
为了确保大批物资存储妥当和生产顺利进行,所内领导、主管多次组织二期厂房施工方和设计方、相关设施厂家召开联席会,对试产过程中的各类厂房、设施问题进行及时研究解决,确保了产线运行具备条件。
新工艺,新考验
5G通信生产线与23所传统材料产线的工艺存在很大的差别,仅称重配料工序就需要连续进行40多天,这是材料组自事业部成立以来进行的民品配料操作和配料量的最高纪录。这一工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40多天都需要零差错,无疑是一种严苛的考验。但材料专班采用“双岗配料”“老人带新”以及严格进行工艺检查等手段,经受住了这一考验。
球磨工序中,由于永定路的球磨设备在转速等参数上与易县的设备不可能完全相同,落铁量的控制成为了易县首产成败的又一挑战。为此,材料专班先进行了小量试验和试运行,确定了落铁量区间后才进行首次开机批产。并且还用最紧凑的节奏完成了首件鉴定,以确保后续批产的质量过关。
采用几十年来首次采用的新工艺,能“提质增量”,优化产品质量,李小靖组长对该新工艺的引入慎之又慎,反复做摸底试验,反复确认新工艺的各项参数日日稳定、处于最佳状态。
首批5G材料的生产持续了整个夏天,材料专班在条件还不甚完备的易县产业园和5G通信材料生产线上历经了高温、噪音、粉尘、暴雨、蚊虫等等考验。但他们无惧困苦,充分彰显了航天人的拼搏精神。
航天易县起新线,通信精材奏凯旋。相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易县5G通信材料生产线,定能在雷达人的奋进拼搏下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