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推共同发展
发布人:陈嘉彬 发布时间:2021-12-06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这一重要论述既点明了过去八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的原因所在,也为后疫情时代共建“一带一路”擘画了蓝图。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地区冲突不断,国际格局重塑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却坚持冷战思维,将疫情政治化,组建“政治小圈子”,试图通过搞意识形态对抗,分裂“和平与发展”阵营,扰乱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正常发展秩序,严重干扰了各国恢复经济发展的步伐。
重重挑战之中,依旧蕴藏着机遇。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有利,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
过去八年,“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重点,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平台,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迄今,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在后疫情时代,各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意愿也更加强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剧了南北发展鸿沟和各国内部差距。在后疫情时代,尽快恢复经济与社会发展,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而恢复经济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需要庞大的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愿意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为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助力各国排除外部干扰,集中力量推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把世界重新拉回到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进而降低地区间发展差距,带动各国共享发展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出共建“一带一路”的互利共赢作用?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即高标准、可持续和惠民生。
首先,高标准意味着要共享科技合作成果。经历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冲击,现今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技术初见端倪。中国率先提出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也提出了绿色发展政策,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成为新的发展模式,AI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以及5G等新技术方兴未艾。高标准就是要将当前先进的生产技术、理念、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方法共享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使沿线国家能够享受到先进生产力带来的发展红利。
其次,可持续性具有多层次内涵。第一,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项目推进要本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宗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第二,可持续性表现在互利共赢,即确保国家、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各个参与主体都能够获得收益。对于中国来说,要借助共建“一带一路”来推动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进而为自身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活力。第三,可持续性还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与现存的国际秩序良性互动,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平等、多元、包容和公平的方向发展,并完善现存的不平等秩序,使其更符合人类的主流价值观念。
最后,惠民生是“一带一路”的根基所在。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惠民生首先要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即通过增加就业提高民众的收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民众的生活环境更加便利,通过发展教育来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通过发展医疗卫生来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总之,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充分调动起民众的力量,“力量”取之于民,“建设”用之于民,使民众获得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国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与视野审视与世界的关系,未来中国的发展必将继续与世界的发展交织交融,“一带一路”正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将中国与世界发展融为一体的桥梁。共建“一带一路”将顺应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与文明的世界发展主旋律,为各国实现共同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