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阿巴三国互联互通合作
发布人:陈嘉彬 发布时间:2022-04-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4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互联互通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研讨。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
高翔指出,近年来,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百年变局深刻演进,大国关系跌宕起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应对动荡变革期提供了方案。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是传统友好邻邦,三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曾共同缔造了古丝路文明,为东西方交融互鉴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阿富汗形势出现根本变化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第一时间以平等和尊重方式同阿临时政府开展对话交流,第一时间克服困难向阿方提供紧急人道援助,第一时间推动建立阿邻国外长机制。特别是在帮助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方面,中国提出要以惠民生为目标,推进中阿巴三方务实合作。
高翔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来重视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和“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在人文历史、国别区域等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边疆海疆地区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前沿地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又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参与区域治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些议题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高度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相信此次会议将为中阿巴三国更高水平务实合作提供新的真知灼见,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推进中国边疆与周边国际区域合作务实深化提供启迪与智慧。
中国外交部阿富汗事务特使岳晓勇表示,阿富汗是连接南亚与中亚的枢纽,只有加强互联互通、融入区域合作,才能充分释放阿富汗的地缘优势,更好地促进和平与合作。稳步推进地区合作是推动阿富汗和平重建进程的关键因素。当前形势下,中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应重启三方合作机制,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以睦邻友好为理念,构建三方政治互信;以惠民生为目标,着眼大局以及各方共同利益,推进三方务实合作;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指引,加强反恐安全合作。中方支持中阿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向阿富汗延伸,愿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阿富汗发展战略对接,帮助阿富汗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重现“亚洲之心”的辉煌。
推动实现“互联互通+”
作为新型的次区域合作实践,中阿巴三方合作近年来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增进三方团结、推进阿国内政治和解、促进地区共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会上,中外学者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加强中阿巴互联互通、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阿富汗经济重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3月30—31日,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系列会议在安徽屯溪成功举办。会议取得重要共识和成果,《阿富汗邻国关于支持阿富汗经济重建及务实合作的屯溪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是其中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倡议明确了各方在互联互通、经贸等重点领域向阿富汗提供的实质性支持,将为今后阿和平重建、稳定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倡议中,中国提出支持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向阿富汗延伸,帮助阿富汗更好融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邢广程看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最为成熟,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该走廊将阿富汗、中亚和中国西北这些深居内陆的地区同海洋关联起来,极大改善了欧亚地区互联互通状况。未来,应以中巴经济走廊为支点,促进“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间的互联互通,以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间的互联互通,由此实现“互联互通+”。
巴基斯坦开普省投资贸易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哈桑·达乌德·巴特将“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比喻为“地区繁荣的希望之光”。他表示,得益于“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巴基斯坦已成为区域转运和物流中心,发展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向阿富汗延伸,必将促进阿出口贸易,有利于阿和平重建和稳定发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表示,就未来新一轮阿富汗经济重建而言,互联互通建设是重中之重。互联互通建设既是盘活阿经济要素的根本路径,也是阿“以发展促安全保稳定”的根本路径;既是将阿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阿成为地缘破碎地带的关键所在;既是助力阿“矿业兴国”的必由之路,更是确保阿中央政权打破城乡壁垒及推动农村迈上开放、包容、稳定、安全发展轨道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主持论坛开幕式。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交通运输部交通国际合作事务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新疆智库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