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激清音——中国电建水环境治理纪实

发布人:赵梦婷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中国电建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之所向,我之所往。国有所需,我有所为。

       作为全球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中国电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与江河湖海血脉相连,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中国电建应该有所作为,也必定大有可为。

照破山河万朵

       高原多湖泊。坐落在云贵高原上的滇池,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那一批。这片水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的湖泊,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多被认为形成于新生代中新世晚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孕育了古滇国、大理等文明,是昆明的母亲湖,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

       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颗高原明珠一度沦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水质曾达到劣V类。为了治疗这块昆明乃至云南的“伤疤”,滇池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以及我国生态环境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产业持续集聚的背景下,为了改善滇池流域整体生态环境,2003年,云南省提出滇池补水问题,经过长期踏勘、调研和论证,总投资84.48亿元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被提上日程。

       中国电建充分发挥自身在勘察设计、施工建造方面的综合优势,旗下多家设计院、工程局参与了本项目德泽水库、干河泵站和输水线路三大主体工程的施工、设计、监理工作,攻克了“亚洲第一泵站”建设难关,在喀斯特地貌区打通了长距离输水隧洞,建成了库容4.48亿立方米的德泽水库、总装机9万千瓦的干河提水泵站、115.85公里的输水线路。项目于2018年12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成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滇池补水约6亿立方米。在2013年至2018年的五年间,已累计补水约28亿立方米,极大地补充了滇池水资源量,并与其他5大工程措施(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底泥疏浚、生态修复)联动,促使滇池水质持续改善。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告别劣Ⅴ类,首摘“劣五类”帽子;2018年全湖水质保持IV类,是30余年来的最好水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继续保持在IV类。同时,中国电建昆明院依托牛栏江“清水入城”,打造了亚洲最大的人工瀑布——昆明瀑布公园,将水域陆域、流域区域统筹整合,充分体现了“一水多用,综合利用”的治水理念,更是“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理念的成功实践。

       同在西南,成都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宝石”。

       2018年2月11日下午,在四川兴隆湖畔的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视频、沙盘、展板,详细了解中国电建设计打造的兴隆湖生态治理成果、沿湖产业规划布局等情况,对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作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

       一个全新的理念——“公园城市”,在这里首次被提出。

       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围绕什么样的城市能让居民生活更美好,中国电建所属成都院在天府新区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构建高滩湿地和生态湖泊的海绵城市方案,确保湖区水源、水质安全,构建达到欧洲标准的“蓝色”生态湖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兴隆湖已成为成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被誉为天府新区“生态之肾”。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到成都乃至四川全域,在天府新区兴隆湖、鹿溪河、白沙湖,大运会配套项目东安湖,武侯“宜居水岸”,新都毗河,江油明月岛,西昌三河六岸……一笔一划将“公园城市”从人居理想绘成现实答卷,在山水田园间,已悄然描摹出公园城市的电建“范本”。

       除了滇池、兴隆湖,还有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千岛湖……十年间,中国电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智慧和汗水,让一颗颗“蒙尘”的“明珠”重现昔日风采,让一座座湖泊成为人民亲水、乐水的乐园。

举头已觉千山绿

       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浙江省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要决策。中国电建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浙江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工作。中国电建所属华东院实施的曹娥江综合治理工程,正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示范性工程,也是浙江省“五水共治”项目里第一个采用EPC模式的滨水工程。

       曹娥江,是钱塘江的最大支流,也被称为东小江、剡溪,由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担当曹娥江的“河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中国电建以先进的设计理念为引导,以一流的技术能力为核心,创新提出七大“治水”理念即保障水安全、优配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打造水景观、提升水经济、带动水产业为服务目标,形成从投资、规划、咨询、设计、建设及运营的全产业、全生命周期水环境服务整合平台。

       2017年,项目主体工程完工,迅速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诗画剡溪”一时间成为浙江人民身边的高频热词。2020年,“诗画剡溪”成功评选为浙江最美绿道。今日的曹娥江,回归了李白笔下“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秀美风光,焕发出绿色的生机和别样的风采。

       凭借在曹娥江、京杭大运河、瓯江等一系列流域治理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取得的良好成效,2016年2月,当时国内最大的单体水环境治理项目——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花落中国电建,瞬间吸引了产业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关注度之高,既在于其难度之大,也在于其任务之重,更在于其缺乏先例。作为深圳第一大河,茅洲河流域内人口密集、工业企业众多;且均为高密度建成区,工程建设难度极大。同时,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流域内遗留下大量基础设施欠账,也积累了大量的污染物。

       中国电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统筹流域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岸上岸下,以“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位一体的全局观念统领治水工作,坚持治水与治城相结合,把茅洲河整治与环境改善、景观提升、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土地增效相结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同时,面对底泥处理处置、支流暗涵污水处理、隐藏排口摸查、狭窄地形施工、标准定额体系缺失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投入数亿元科研经费,以“攻山头”的勇气,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底泥处理处置技术,形成专利矩阵,彻底解决了污染底泥处置的世界性难题;自主研发了暗涵清淤机器人,解决暗涵管网存量淤泥收集问题,有效保障施工安全;引入静压植桩机、红外相机、3D激光扫描仪、箱涵检测机器人等“黑科技”,为完成流域内数千个排污口整治提供了一手资料。

       经过持续攻坚,茅洲河流域内44条黑臭水体、304个小微黑臭水体于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浓度从2015年底的23.33毫克/升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0.71毫克/升,总磷浓度从3.05毫克/升降至0.18毫克/升,实现了从重度黑臭到地表水Ⅳ类的跨越。如今的茅洲河碧波荡漾、鸥鹭齐飞,两岸花团锦簇、绿意盎然,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墨汁河”已成为开展水上运动的“最美赛道”和市民流连忘返的“生态河”“幸福河”。

       2021年4月,《深圳特区报》刊发长篇报道《驯水记:茅洲河样本》,明确指出: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国电建功不可没。为特区再造一泓碧水,电建人没有辜负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的期待。

       北雄安、南大湾。如果说茅洲河治理是中国电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明星”作品的话,那么以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为代表的系列项目,则是中国电建为雄安新区建设奉上的“诚意巨献”。

       府河河口湿地工程,是华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湿地,也是雄安新区首个河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工程实施后,湿地出水的氨氮、总磷等指标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配合由中国电建旗下电建生态公司等一体实施的府河新区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白洋淀清淤工程等,有效改善了白洋淀水质。

       2021年10月,府河河口湿地受邀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展品中唯一一项单体示范工程。

       碧波招得百鸟来。电建人在湿地中打造的大水面、浅滩、岛屿等多样化生境条件,以及良好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等觅食条件,为越冬候鸟营造了良好的栖息觅食环境。白天鹅、白鹭、苍鹭、黑翅长脚鹬等野生鸟类纷至沓来,大鸨、白鹤、灰鹤等几十种珍稀鸟类也陆续在白洋淀被发现,吸引了诸多摄影爱好者来此观测。轻风摇苇绿,群鸟惊飞起。随着秋日将至,一幅更加绮丽的生态画卷正在华北大地徐徐展开。

       在大江南北,中国电建还担纲治理了广州车陂涌、南岗河,南昌乌沙河,南京金川河,郑州贾鲁河,西安皂河、灞河……一条条明净的河流,蜿蜒在祖国大地上,写下了属于电建人的美丽中国答卷。

绿水青山绕城来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保障河流湖泊的长治久清,在“水”论“水”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体推进与之相关的土壤治理、河湖管养运维、生态修复等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在茅洲河治理中,中国电建就综合考虑经济成本与环境效益,攻克河湖污染底泥处置难题,在茅洲河畔建成世界最大的工业化污染底泥处理厂,月处理污染底泥15万立方米,有效实现了污染底泥处理“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底泥处理后生产的透水砖在茅洲河景观提升工程中得到大量运用,实现变废为宝,取之于河、用之于河。

       对于土壤治理的布局,中国电建早已开始。2016年8月,中国电建中南院签约湖南省“十三五”重点项目——湘潭市竹埠港工业园易家坪片区场地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项目需对片区内1.09平方公里重金属Cd、As、Pb、Cr污染土壤与有机污染物苯土壤进行清理和修复,需修复的土方量共计50余万方。经过近一年的攻关,治理成效初显。2017年5月,全国人大环资委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调研组赴项目现场调研,充分肯定了中国电建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技术实力,勉励中国电建为地方造福的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依托长期技术积淀,2020年5月,中国电建所属电建生态公司中标雄安新区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这是国内最大、最复杂的单体土壤修复工程,污染物达79种,污染土处置量达170余万方。

       实施过程中,中国电建科学研判,解决了多类型污染土壤精准开挖、协同修复等系列难题,形成了大规模污染土壤修复全过程精细管理模式,创造了国内污染土壤单日(月)修复强度记录,多次获雄安新区表彰。工程的实施彻底解决了唐河污水库40多年来历史遗留污染问题,有力保护了下游白洋淀生态环境与周边地下水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在更宽阔的战线上,中国电建正在智慧水务、城市河流管养运维、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污染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等众多细分领域全面发力,以电建智慧书写电建方案,以水美城,以能绿城,水城交融,人水共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点滴之水,汇聚江河,国计之所系、民生之所依。十年奋斗、十年攻坚,电建人正在新的起点上,聚焦“水、能、砂、城、数”,集成投建营,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将万里江河山川写入襟怀之间,为人民奉献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祖国书写最壮丽的时代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