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丨不负兴粮强粮使命 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大粮商”

发布人:靳翘楚 发布时间:2022-10-17 来源:中粮集团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外贸保粮、实业兴粮到产业强粮、海外谋粮,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集团”、“中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食品消费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中粮集团的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实现年度营业收入6649亿元、利润总额238亿元,实现连续三年“超同期、超历史、超预算、超预期”的业绩。
       这一数据的刷新,正是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显现。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试验田,中粮集团持续深化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完善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化体制机制,以改革释活力、以改革促发展,奋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不负兴粮强粮使命——聚焦主责主业 保障市场供应
       眼下,金秋送爽,稻谷飘香,秋粮收购已在大江南北次第开展。增产、增收、增效,是农民内心最美的期盼。
       秋粮产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是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作为稳定农粮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中粮的秋粮收购工作已陆续展开。9月份以来,中粮有序推进在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的稻谷收购加工;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玉米收购;以及在河北、山东等地的花生收购工作。
       此前,中粮于今年4月、6月、9月先后三次组织工厂开展春耕、春播、秋收定产调研。目前,中粮已陆续完成秋粮收购资金、仓容、人员等准备工作,做到了“钱等粮、仓等粮、人等粮”。
       数据显示,我国农户每年阶段性储存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但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等原因,每年粮食损失比例达8%左右,约在400亿斤以上。
       如何节粮减损?改变储粮模式迫在眉睫。走进中粮在承德的储粮工厂,人们可以看到,高和直径均约1米的高湿玉米裹包白色圆柱体,码放得整整齐齐。柱体底端有一层隔板,可避免着地受潮,这是中粮开展的高湿玉米裹包业务。高湿玉米裹包技术是一种利用拉伸膜对高水分玉米进行储存加工,转化为饲料原料的新型技术。使用这一技术,既可减少玉米的晒干或烘干环节,有效减轻集中存放造成的人工和机械、场地压力,还可以大大提升粮食的保质保鲜储存水平,确保玉米的优粮优储。
       同时,针对今年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降水、极易造成粮食发霉变质等迫切问题,中粮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尤其对不具备存放粮食条件的农户,通过积极协调周边烘干塔、对回收粮源直接烘干入库等,有效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帮助农户减少损失。
       近年来,中粮的玉米、高粱、小麦、饲用小麦、饲用稻谷等能量原料的经营比重占全国的15%;年稻谷加工能力达495万吨,居全国第一。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中粮以科技创新赋能自身粮食产品和品牌,在科学配比、膳食均衡、品质调控等方面不断加强研发。
       例如,在玉米加工领域,中粮集团首创生物浸泡与酶促分离相协同的玉米淀粉高效制备关键技术,突破了玉米纤维中联接淀粉机械分离极限,淀粉提取率提高至95.7%,率先在中粮标准化60万吨生产线应用并在行业推广,支撑中国成为淀粉生产第一强国。
       2021年,中粮集团围绕玉米精深加工领域中的三大核心产业链条,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创新开发了玉米淀粉高效制备技术、淀粉糖高效生产技术及高效发酵关键技术,推动中国淀粉生产综合技术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奠定了国产淀粉糖的国际竞争优势,确立了中国在柠檬酸和谷氨酸行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助力国家粮食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中粮集团总裁栾日成表示,“中粮集团将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农粮核心主业,持续强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运营管理优势,为维护农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国内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等方面发挥中粮作用、不负‘兴粮强粮’使命。”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全球农粮供应链 炼就金字品牌
       守护粮食安全,不仅要做到优粮优储,更要保持粮食供应链的可持续运转。
       在大洋上,往来航行的船只中,每时每刻都有约200艘处于中粮的调度之中,它们井然有序地将粮食等农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以“负责任的方式”满足世界粮食需求。
       看似平平无奇,但这却是中粮克服疫情冲击、有效解决海运阻滞的成果。在疫情的冲击下,尤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航运通道普遍遇阻、海运运费大涨,甚至有预测称,在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下,全球海运的紧张情况可能会持续数年。
       依托自身构建的国际化物流网络与大型现代化船队优势,中粮及时对全球海运市场动态进行密切追踪,并对各种要素进行风险成本的测算和对比,坚持7×24小时工作制,有力地保障了粮食流通。与此同时,中粮还密切跟踪全球粮食供需趋势,确保及时响应市场短缺、促进农产品流通。
       近年来,中粮借鉴国际大粮商的通行做法,在全球构建起集收储、加工、物流、销售贸易、分销于一体的全球产业链,连接起了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经过多年拓展,中粮的全球布局遍布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供应链已辐射全球140多个国家,对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资源拥有了较强的全球配置能力。
       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巴西,从采购、仓储、加工、贸易、物流到分销,中粮打造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当前,中粮在巴西的经营范围已涵盖谷物、油籽、糖、咖啡和棉花等产品,并生产和销售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清洁燃料。而拉丁美洲最大港口桑托斯港,则成为中粮在巴西的核心资产所在,依靠在该港持有和运营的两座大型码头,中粮得以将巴西盛产的大豆、玉米和糖等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依托全球产业链,中粮推进“买全球,卖全球”,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为全球农粮市场注入了“中国活力”。
坚持“一以贯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不搞“高级大锅饭”
       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企业之一,中粮集团在稳粮保供、创新驱动、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把方向、定战略、谋经营,确保企业治理体系更加高效运转,有效激发和释放企业发展的内生活力。
       据中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集团层面,中粮持续优化治理结构和管控体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制度层面,明确划定党组、董事会、经理层的决策事项分类清单,充分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董事会决策作用、监事会监督作用、经理层经营管理作用,并提出党组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实践层面,将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与董事会“战略管理、科学决策、防控风险”有机统一起来,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个“一以贯之”真正落到实处。
       针对下属专业化公司业务多元、行业特点、发展阶段、持股比例和控制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中粮根据业务属性、持股比例和控制力等方面的差异将所属17家专业化公司分为控股、实际控制与参股三类企业,目前有3家全资企业、14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坚持因企施策、因业施策,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授权放权。
       以蒙牛乳业为例,作为中粮集团的非实际控制企业,对其审批备案事项精简至78项,大大提升了企业活力。2009-2021年,蒙牛乳业的总市值从178亿元激增至2000亿元,增幅高达1023.60%,有效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扩大国有资本在乳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面对“三项制度”改革这一核心,中粮集团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从国企最被社会诟病的“铁饭碗”“大锅饭”入手,真刀真枪推进市场化机制改革创新,有效激发干部员工队伍活力和企业改革发展内生动力。
       “经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探索实践,‘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薪酬待遇能高能低’成为常态,中粮没有‘铁饭碗’、坚决不搞‘高级大锅饭’成为铁规和共识。”栾日成称。
       在中粮集团,非绝对控股企业或非核心主业还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例如,2016年以来,中粮先后对蒙牛乳业、中国茶叶、中粮酒业长城酒事业部、中粮家佳康生鲜制品部、中粮饲料的总经理岗位开展市场化选聘,按照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对解除聘任的领导人员不在集团内部安排岗位,打破了国企干部“终身制”的传统思维。
       薪酬激励方面,中粮部分专业化公司率先推行三年任期经营目标责任制,该制度作为在年度薪酬基础上新增的激励,将根据三年任期净利润加总值的实现情况来决定激励力度。通过高目标、高挑战、高收益,有效激发了业务团队干事创业、打硬仗的动力,推动中粮集团业绩持续提升。截至“十三五”末,集团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23%,总资产增长48%,利润总额增长5倍。
       除此之外,中粮集团还着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大力开展党建项目制、党建联盟和党建积分制。近两年累计开展党建项目4000余个,5家基层党组织获得国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一大批党员骨干在党建项目中成长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多面手。
       中粮集团旗下中粮东海通过实施“码头中转业务”党建项目,客户由几年前的“零”拓展到稳定客户十几家,年创造利润近3000万元,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几年来,中粮集团逐渐形成“以党建带业务、以业务促党建”的高质量发展闭环,为行业摸索出了一条具有标杆参考意义的新路径。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面向“十四五”,中粮集团将瞄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粮商,闯峡口、扬激流、育沃野,奔向更加壮阔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