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亚太经济合作新动能

发布人:付晓涵 发布时间:2023-12-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动力。当前,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亚太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对增强亚太经济合作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月2日,“第六届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两岸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近30所高校、科研院所,《新华文摘》《台湾研究》《经济学动态》《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中国流通经济》《社会科学辑刊》《经济纵横》《东北亚论坛》《上海经济研究》《南方经济》《国际经贸探索》《中国经济问题》《东南学术》《福建论坛》《亚太经济》等近30家期刊单位,以及中新社、香港大公文汇传媒、福建日报社、福建通讯杂志社等媒体,共100余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围绕新形势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两岸融合发展和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

        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走廊建设,构筑以中国为主的区域价值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指出,受国内政治的制约,《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作为一种非FTA的机制性安排是美国不得已的一种战略选择。IPEF的战略手段包括重构本地区的供应链,促进制造业回流。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将可能出现两个平行的区域供应链,即分别以欧美和以中国为最终消费市场的区域供应链。为此,中国可顺势而为,利用全球价值链重塑及“区域化”“本地化”发展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消费,以制度型开放应对“去中国化”进程。要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走廊建设,构筑以中国为最终消费市场的区域价值链。经济走廊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输走廊,即以交通运输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资所形成的狭义经济走廊;第二阶段是通过城镇化、更新城乡基础设施、促进工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增加旅游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实现“地区发展规划”,拓宽经济走廊;第三阶段是以贸易便利化为核心,促进跨境商品、服务、人员流动,夯实经济走廊;第四阶段是协调不同国家区域发展计划与政策,形成广义的跨境经济走廊。

        以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先导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张冠华研究员阐述了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台湾“再工业化”发展及影响,并提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新一轮技术革命强化台湾地区半导体等产业迅速扩张,拉动制造业比重回升,信息电子产业成为“再工业化”主力。台湾地区“再工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与美国直接供应链加快重构,台湾地区信息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偏向美欧和东盟相关国家。二是岛内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芯片制造业影响空前,挤占岛内产业资源,升高了产业发展风险。三是“再工业化”未化解经济社会问题,对整体就业拉动有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呈现背离走势,岛内贫富差距拉大。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方向,一要以创新驱动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将台湾产业转型方向融入大陆新经济产业与市场体系;二要加强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以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先导,使大陆成为台湾服务业发展重要腹地,让更多台胞分享两岸融合发展成果,发挥更大政经效应;三要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两岸供应链合作海外空间,共同应对国际供应链重构。

        实施更高水平开放,重塑国际经济循环新格局

        福建社会科学院李鸿阶研究员指出,美国产业链“替代”政策包括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在岸外包等,其中友岸外包是美国产业“替代”最重要的经济工具,也是美国拉拢盟友、伙伴筑起“小院高墙”,实施所谓的精准对华产业“脱钩”的核心诉求。美国实施友岸外包政策目的是转移国内经济矛盾,拉拢盟友赋能“印太经济框架”,最终赢得“中美战略竞争”。美国友岸外包政策围绕所谓的“共同价值观”,大搞“泛安全化”的产业链政策,并以“供应链韧性”为旗号构建国际产业联盟,企图扩张供应链霸权主义的地理范围,由此将带来全球经济动荡,全球产业链重构扰乱了产业分工体系,已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安全,这是美国违背自由平等的国际贸易规则,与全球化发展背道而驰的“强盗”逻辑。中国要牢牢把握“全球供应链”布局的主动权,依托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市场和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优势,积极吸引全球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到中国投资;要依托共建“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经贸协定,有效契合经贸伙伴的贸易诉求与投资需要,促进供应链前后联通、上下贯通,筑牢产业链利益共同体;要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 “韧性”;要以高质量发展维护全球化,以经贸合作“压舱石”扩大中美新型大国合作空间,重塑国际经济循环的新格局。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治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伟光教授认为,全球产业治理已成为一个真命题,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显化、新兴产业政策的兴起,使得产业发展战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产业安全联盟和价值链韧性合作兴起。全球产业治理是国家、国家集团、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基于共同利益在产业关联、产业链分布、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标准对接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是各国产业政策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博弈过程。与过去更多地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市场选择行为不同,现在的全球产业治理更多地表现为国家的干预行为,实际上国家为主体的网络治理。在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和大国博弈等冲击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推动实施新型产业政策,主动介入、参与和融入产业布局,旨在打压竞争对手、维护价值链韧性、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优势,捍卫其在全球产业主导权,确保在高科技未来产业的绝对优势。为此,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产业治理,通过补链延链固链,巩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和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深化两岸经济融合,有力吸引台商投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教授指出,当前世界经济运行整体呈现逐渐放缓甚至衰退趋势,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博弈加剧等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极大的不稳定性,致使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遭遇冲击与挑战。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近年来两岸经济融合度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上升势头减弱,要加快推动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更加有力地吸引台商投资。

        深化中国与亚太国家合作,增强中国现代化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林跃勤教授指出,现代化动力总体可概括为价值追求力、制度力、政策力、技术力、文化力和开放合作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来自内部推动和外部拉动,内部推动包括改革体制、加快创新、完善治理和扩大投资消费等,外部拉动包括外部的资源、市场、人才、技术、品牌乃至游客等。中国现代化尚处初级阶段,相关指标在区域、领域等方面还不平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动力短缺困境,即内部动力不足、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动力保障及创新激发机制不健全、动力韧性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遭遇困境,全球性挑战和难题明显增多,全球发展动能有所衰减,全球治理赤字增多、缺乏共识、变革动力短缺,地缘矛盾加剧与大国冲突尖锐,新兴国家能力提升和承担领导角色面临考验等。推动高水平开放是增强外部拉动力的关键,当前我国对外开放还存在开放幅度、深度及包容性相对不足、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及与国际接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主动性和安全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高水平开放要求开放范围足够大、链条足够长,要积极主动、稳定持续开放,注重制度开放和安全高效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中国和亚太区域合作深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动力。

        深化改革、促进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生产贸易体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中美研究员分析了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弱增长状态,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王中美认为,在此前景下,由美国等主要国家推动的针对中国的供应链和投资分化已有所显现。在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中美元首会晤后,虽然双方关系有所回暖,但未来中美竞争总体态势未变,接受共生、寻求两立可能成为新的相处之道。而对中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化改革,推动进一步开放,并确保继续融入全球生产贸易体系。

        除了主旨演讲和分论坛外,本次研讨会还特别设置了“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和以“学术共同体协力建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的学者与学术期刊对话两个环节,为期刊和学者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助力新时期期刊建设和学术研究共同发展。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亚太经济》杂志社、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中心承办,论坛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6届。历届会议都紧紧围绕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关注和研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两岸经贸关系、新时期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提出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检验的重要对策建议,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也为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