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国与中东合作的挑战、机遇和前景”国际研讨会在沪举办
发布人:付晓涵 发布时间:2024-04-28 来源:新民晚报
4月25至26日,“‘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国与中东合作的挑战、机遇和前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卡塔尔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承办。这也是双方以“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合作为主题的系列国际研讨会的第三届。前两届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在上海和多哈举行。
会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会见了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主席塔里克·尤瑟夫等主要外方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出席开幕式,与塔里克·尤瑟夫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并交换了合作备忘录。
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上,来自卡塔尔、埃及、阿联酋、沙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苏丹、科威特、美国和欧盟的18位外国学者以及北京、西安和上海的国内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围绕“新地缘政治环境下的未来合作;中东地区变动中的地缘政治与安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投资、贸易、能源与金融合作”、“‘一带一路’项目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合作”、“中东的未来:社会、文化与气候变化”、“新挑战与中国在中东的角色探讨”等六个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开罗美国大学论坛主任、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巴赫贾特·古兰尼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东国家减少对美霸权依赖、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新途径。
伊萨姆·法雷斯公共政策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贝鲁特美国大学政治科学与公共事务系副教授约瑟夫·巴乌指出,加沙冲突使得长期被边缘化的巴勒斯坦问题重新回到中心地位,沙伊和解为中东未来和平开辟了新途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王震认为,虽然美国在中东日益不受欢迎,但中东国家并没有做好迎接后美国时代的准备,同时美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友以色列等均处于困境之中。加沙冲突至今未决,以色列的未来如何值得思考。尽管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力下降,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上升,但中美两国不会陷入西方宣传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中东全球事务理事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叶海亚·祖必和对中国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马格里布国家的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中国帮助阿尔及利亚在沙漠里建造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南南合作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席徐明棋认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活动以生产贸易为主,工业化程度不高的中东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尤其中国的清洁能源生产。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指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技术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比较成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未来中国与中东还能在可再生能源、风险评估、鼓励私营部门参与、推动第三方合作等层面进一步开展互利合作。
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查塔姆研究所副研究员加利普·达雷认为,在中东国家努力实现战略自主、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当下,中东国家从美国转向东方是必然,“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知识上的分享与连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5G技术的打压实质上是西方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对中国施压的表征。
前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指出,中国与中东的文化伙伴关系、经济与人道主义合作、战略合作等一系列成就促进了双方的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可持续性的文化合作机制日趋成熟,一个亚洲的时代已经来临。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副教授重点分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此次巴以冲突中的传播效应与作用,传统媒体自上而下和中心化以及新媒体自下而上和去中心化的不同特征,导致了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对外形象宣传中的不同效果。
摩洛哥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穆罕默德·马斯巴指出,十多年前,中东地区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主要聚焦于恐怖主义,如今正慢慢转向气候变化、水资源等议题,包括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努力减少碳排放,中国在碳排放上做出了表率,未来可在环境外交上有所作为。
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认为,从不追求霸权的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经济、技术和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合作空间,中国寻求以政治解决方式来处理冲突的主张为中东地区安全稳定带来了希望,受到中东国家的欢迎,政治对话机制和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东关系的两根支柱。
会议结束时,塔里克和王健表示,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合作内容和范围,除了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还将推进访问学者交流和合作课题研究。双方初步商定,第四届国际研讨会将于2025年4月在多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