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跨境电商推动区域消费大市场共享
发布人:中国国际商会 发布时间:2017-01-25
电子商务作为全球化、开放化、高效化的新型商业模式,成为各国增强经济实力、配置优势资源的有效手段。在世界经济总体低迷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主题。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20.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3.88万亿元,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
“泰国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近年来也在逐年上升,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零售交易在网上进行,一些泰国电商还与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的企业建立了联系。”泰国电子交易发展局官员Ratthasart Korrasud前段时间表示,泰国正在不断完善和细化关于电商的一些法律法规以及物流、支付等配套举措,积极与世界接轨。
“区域内一些国家已经有着良好的网上、网下资源,通过跨境电商分享区域大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企业联盟主席易宏说。该联盟去年6月正式成立,目前正在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虚拟孵化基地,通过降低各成员国企业使用电商平台的准入门槛和成本,培养电商人才,促进区内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在线商品交易市场。
重庆大龙网副总裁陈小江说,眼下存在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中国传统企业的日子难过,利润比刀片还薄;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广阔,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非常青睐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这种局面主要受制于中小微企业海外拓展能力弱,代理和分销成本太高,中小微企业无缘与海外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加之海外采购商因为客观因素制约,很难与中国中小厂商建立信任关系。“跨境电商的发展将让各国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也能够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和服务。”陈小江说。
目前,阿里巴巴、亚马逊中国、京东、苏宁、1号店等电商巨头以及不少企业都在加码投入跨境电商业务。
云南益民食易购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国上品有限公司去年底开始共同打造跨境电商平台,致力于把中泰两国特色农副产品、民族工艺品推向国际市场,上千家国内企业已与该平台达成实际合作意向。“两国企业这次合作正是看到了电商‘跨境’的商机,让中国特色农副产品及民族工艺品进入泰国市场,同时也让泰国的特色农副产品更加便捷地进入国内市场。”该公司负责人赵友州说,这是中泰两国长期商贸往来在新技术环境下的结果。
“我们注意到区域一些国家十分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跨境合作,并在积极探索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建设的新模式,研究和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框架保障、交易和支付体系完善、物流运输便利、人力资源培训以及保证网络安全的措施办法。”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刘京介绍,在这样的环境下,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5.2万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将突破6.5万亿元。
自2010年1月启动上线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务门户网站2016年迎来了“升级版”,7月4日在云南昆明上线。其升级改造工程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新建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该网站运营中心负责人余益民表示,为加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务门户网站的应用推广,中心以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为重点,启动实施了“合作伙伴计划”和“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计划”。
业内人士说,随着各国企业纷纷积极响应,跨境电商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根据中方研究机构的统计,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新经营主体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已占90%以上,其中既有中国国内中小微企业,也有大量海外中小卖家。
然而,面对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业务,大湄公河次区域工商论坛秘书长苏万那冯指出,目前区域内各国电商发展水准不一,针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通关便利化水准、法律法规保障等各有差异的现实环境,如何支持和满足跨境电商的需求,还需协调一致的行动和相关机制予以保障。
“其中,物流尤为关键。跨境电商离不开跨境物流,但是物流资产投资巨大,加之人力资源缺乏,跨境物流仓储和物流专业性很高。如果要跟全球物流信息对接,也有难度。”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李严锋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时间长、成本高、中间环节太多,跨境电商亟须解决物流短板。
李严锋等人认为,相关部门要主动探索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新型服务监管模式,有效解决跨境电子商务通关难、退税难、结汇难等问题,促进电子商务自由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发展;此外,还要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的衔接与合作、通过政策交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便利化,鼓励区域各国进一步改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环境,搭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相关配套服务体系。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技术条件不断提升和政策环境的规范,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将持续,并将成为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更应积极参与进来。但无论是平台模式还是自营模式,跨境物流体系的建设或将成为各家企业比拼的分水岭,也是跨境电商能共享多大消费市场的重要依托。
转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