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实践辩证的网络安全观是一场艰巨的战役
发布人:中国国际商会 发布时间:2017-03-24
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以来,如何认识和理解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与挑战,如何构建中国在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观,如何选择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维护和保障中国国家网络安全时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长期的实践中,伴随市场化的高速发展,不同技术解决方案在指向解决国家安全威胁的同时,更多的重心停留在了部门利益和商业利益的部分,虽然不能说国家安全的需求完全被架空,但“出发了太久,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这种现象是绝对存在的。
在此背景下,2016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可以看做是中国的最高战略决策者试图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议题上勾勒国家大战略轮廓,在相关议题上达成共识的重要尝试。
作为与会发言的十名代表之一,本文作者近距离听取了领导人的战略讲话,其中有关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的部分,对比此前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论述,确实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书记明确指出,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
对于了解此前中国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诸多实践以及争论的人来说,这些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论述,直接指向了几个长期引发争论,消耗资源并困扰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代表性的包括:首先渲染网络安全威胁的无所不在,然后宣称只要安装几个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就“永保”安全;以纯阴谋论的角度,解读外国企业与外国政府的政商关系,要求以行政方式将外国企业产品排除出特定市场,然后用“贴牌”的方式,将同一种产品转化成为所谓“国产、安全、可靠”的产品,重新进入特定的市场;追求绝对安全,为此不惜建议中国暂时切断和全球网络空间的连接,关门在家研究出“完全自主创新、自成体系”的“中国网”,然后再把中国网推广到全世界,再来考虑把“中国网”和“美国网”“对等互联”;将网络安全看做是个别部门、机构以及具备特定资质的企业的工作,然后在资质界定过程中衍生出大量的灰色乃至其他颜色的问题。
能听到国家最高战略决策者直接指出问题的要害,并指明行动的方向,这当然是令人异常振奋的;同样在现场汇报并聆听讲话的安全企业代表,在会后也坦言,听到总书记讲话能够直指关键要害,动情之处近似潸然泪下。但要实践这种辩证的安全观,将其转化具体的行动,并最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是一场艰巨的战役。所谓艰巨的战役,因为它不仅触及灵魂,而且触及利益。
从触及灵魂的角度看,这一战役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乃至民众,确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对作为整体意义的政府来说,这意味着从重视内容,到内容和关键基础设施并重,再到以关键基础为重的转变,这一转变将伴随着中国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而逐渐完成;对具体的部门来说,这意味着调整长期形成的观念和认识,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而不是要求网络时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变得适应部门既有的观念和认识;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拿出能够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面临威胁和挑战的“真功夫”;对于民众来说,可能要适度调整网络安全事不关己的认识。
但相比触及灵魂而言,更难的可能是对既得利益的触动。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以及政府不同部门基于自身的网络安全的认识,所实施的各种投入,不仅相当可观,也在事实上形成了相当可观的既得利益群体。对于这些群体来说,将自身的利益需求,套上国家安全利益的外壳,同时在实践中以自身利益为第一优先考虑,是理所当然的行为模式,而这也构成中国国家网络安全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总书记的讲话,让这些群体感到了威胁,如何快速地曲解总书记的讲话,选择其中的部分片段进行重新地包装整合,然后用新瓶装上旧酒,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最高战略决策者以公开讲话的方式明确表态之后,继续坚持维护既得利益,并以此为目的在相关权威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平台里重新解释相关战略表态,足以凸显要真正准确地落实总书记的讲话,是一场艰苦的战役。
但是,在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道路上,这又是一场绕不过去的战役,因为中国面临的是开放环境下的战略博弈,中国自身的网络安全战略能力建设,最终的结果检测,是由来自外部的战略竞争者进行的;在这种检测中,唯一通行的,是攻防两端的能力体系,是货真价实的对抗;为了有效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必须赢得这场能力对抗;为了赢得这场能力对抗,中国必须在首先确立并实践辩证的网络安全观;这注定将是一场硬仗,是一场在中国走向网络强国道路上输不起的硬仗。
作者: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沈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