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教育大国

发布人:中国国际商会 发布时间:2017-10-20

        “会展活动将成为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载体,会展教育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使命。”为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会展业发展成果,以创新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频道特别策划“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国会展业再创辉煌”专题及系列访谈。就十八大以来中国会展人才培训和教育的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教授,他表示,中国开设会展专业高校的数量、学生的数量、学术著作的出版数量均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教育大国。



        会展人才教育历程的四大特点

        刘大可认为,从全球会展教育发展路径看,整个历程主要有四大特点。

        第一,从服务接待教育步入组织策划教育。早期的会展教育人员基本上都是从服务、接待会展客户的角度出发展开的,而不是组织展会活动。但是,现在的会展教育更多的是教你如何去策划和组织会展,把一个被动型的市场变化成一个主动型的市场。

        第二,从零星分布的边缘学科到影响广泛的独立专业,这是全球会展人才教育的一大趋势。2000年之前全球几乎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会展专业,大多数只是旅游管理、商务管理等专业下设置的会展方向。目前,包括中国、英国、美国、韩国等在内的诸多国家都已经设立独立的会展专业。

        第三,从重在实操的职业教育到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会展教育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既可以接受职业培训,也可以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第四,从相互参访到合作办学的高级国际化教育。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会展专业就是典型的中德合作办学。此外还有海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已经得到教育部认可,学生可以拿到合作双方学校的证书。

        十八大以来,中国会展理论研究、人才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在刘大可看来,十八大以来,中国会展理论研究、人才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对会展活动的功能认知实现了重大突破,从一般性的经贸平台进一步上升到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过去人们认为会展活动只是用来交流信息、促进贸易的平台。但是近几年来,随着G20峰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一批国际峰会的成功举办,会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逐步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中国可以利用会展平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参与全球事务。此外,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等一系列周边地区博览会的举办,也成了展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高校的数量、学生的数量、学术著作的出版数量均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教育大国。截止到目前,中国独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110多所,专科院校200多所。全国会展院校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为龙头,川陕渝为热点,形成了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遍布全国的态势。会展专业学生数量排名全球第一,每年新入学学生达一万多人。除了国内高校在校生外,会展专业海外留学生数量也是全球第一。会展研究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走上国际舞台。

        第三,会展教育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成为支撑中国会展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四,研究为会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咨询服务,为促进中国会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创新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刘大可认为,我国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有以下创新。

        第一,很多高校引入选专业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第二,产学研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各种奖学金、会展大赛、集训营、双师班、企业参与办学等不断发展,对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国内外联合培养不断发展,为培养国际化会展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和其它领域的教育相比,会展教育确实很活跃。”刘大可表示,“活跃”一方面表现为会展领域内部的各种学术交流、教学研讨、行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在不断增多;另一个方面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融合在不断加深,包括共同举办会展大赛、设立奖学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等等。

        对未来中国会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期待和建议

        在谈到对未来中国会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期待和建议时,刘大可归纳了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层面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多种教育主体的功能,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例如,高校层面提供基础会展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企业层面提供多方面的在职培训,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行业协会则从整个行业的层面提供相关职业认证与行业培训等。

        第二,大力发挥“互联网+”的优越性,推进网络教育,开发高水平的网络课程,提升师资水平;鼓励多渠道人才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会展教育和培训。例如,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网络视频库,高校学生、全国各地的会展人都可以在网上直接听课。讲课的人也不限于高校教师,还有业界专家、协会领导等。

        第三,推进高校改革,加强高校自主权。“希望国家更加重视会展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官方体系中给会展业应有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扶持,逐步解决教育部教指委缺乏会展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缺乏会展选题等诸多问题。”刘大可表示,希望能“在会展教育中多给高校自主权,不断探索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如增加实习学时,甚至探索半工半读制度等”。

        在谈到会展业形形色色的培训和认证时,刘大可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对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刘大可表示,“尽管有些培训和认证含金量不高、公信度不够、专业性不强,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全盘否定。中国要成为世界会展强国的话,需要建立自己主导的、让全球认可的会展权威机构和认证标准。”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