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扩大 金融机构要谨慎对待长期项目
发布人:中国国际商会 发布时间:2018-04-21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在4月12日,由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与世界商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提出,未来要加强资金融通,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高云龙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随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势必进一步增长,我们期待各国继续创新国际化、多元化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资本合作,加强项目对接、能力建设和联合融资,建立服务‘一带一路’服务建设的金融保障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金融业持续开放给外资银行更多空间
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至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的税费是22亿美元,创造就业21万个。
经贸合作进一步加深,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多机遇。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在上述论坛上提出,“一带一路”为金融机构提出的机遇有四点。
其一是“一带一路”沿线70多个国家,它们是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赖小民表示,“一带一路”沿线70多个国家,按照IMF统计,只有7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差异性比较大,发展中国家就意味着未来有潜力、有空间,有巨大的市场。
其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会拉动相当多的国家巨大的投资,巨大的投资会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产生新的商机。“据有关国家统计,‘一带一路’将来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大量的融资、基础设施都会给我们提供新商机。这种商机不仅表现在贷款方面,各种债券、金融衍生品都将迎来机会。”赖小民如是说。
其三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相关业务机会。
其四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产生新需求。
这种机会不仅针对中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也迎来了发展机会。
尤其随着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上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新加坡大华银行区域业务兼外国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张志坚表示:“我在中国金融做了10年,外资银行初入中国时,市场曾担心是‘狼来了’,如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比例还是非常低。因此,这回中国对外开放金融业,市场准入放宽,对于外资银行来说肯定是好事。”
在金融合作方面,张志坚认为,现在最大的机遇有可能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张志坚以东盟为例,东盟现在每年至少需要2000亿美元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东盟政府、当地的资本是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银行。我觉得要有效结合各类金融机构,可能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整合协调各种资源。”张志坚如是说。
对长期项目做好全面评估
机会与挑战并存。谈到“一带一路”中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赖小民提到了4个“不”。其中,他再次提到了70余个参与国家。
其一是“不平衡”,所谓不平衡,即在70多个国家中,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诉求、价值理念,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差异千差万别,这种“不平衡”状况,就会带来很多工作中的挑战。
其二是“不配套”,即金融产品和需求不配套,特别是这些国家有大量投资需求,却严重短缺金融资源,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远远跟不上。
其三是“不协调”,要加强境内外的协调,包括很多的法律制度、政治、宗教、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
其四是“不完善”,主要是制度方面,如法律制度。
“我们必须要很好地评估风险,还有不同的融资方式。”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楚钢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很多长期的基础设施项目本身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必须要很好地评估项目风险,评估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融资可行性以及长期可行性,同时还要能够抵御中短期的流动性风险。且在合作伙伴关系中,不仅需要善意,也必须有合理的分配责任,有相应的权责制,还要有协议及相关法律保护。